
進軍車用戰局 緯創、聯發科都找他
自駕車熱潮方興未艾,全球不少老牌汽車、新創公司,皆想涉足這個領域,台灣也有不少企業躍躍欲試。無奈晶片、軟體、模組各領域術業有專攻,要把每個領域串聯、整合起來,並非易事,很少有人能把整個產業的上下游一起勾勒出來。正因自駕車、先進駕駛輔助(ADAS)整合系統難作,交通大學電機學院副院長郭峻因的研究就更彌足珍貴。
郭峻因的研究內容,涵蓋圖資、人工智慧(AI)自動標註系統、晶片運算平台、ADAS模組,以及下游的自駕輪椅、自駕高爾夫球車等應用,一應俱全,與過往廠商只在一個領域單打獨鬥不同。他的系統技術完整,更在校園建立完整的小型自駕車生態系。自動標註、模型優化、AI晶片,每一塊領域都各有佼佼者,「但如果要有影響力,每一階段都要環環相扣、都必須去著墨,帶來的影響力會更大。」郭峻因說。
細數郭峻因過去二十年的研究歷程,那可是轉了個大彎。他說:「我最早做的是行車記錄器上的影像壓縮晶片。」在行車記錄器剛起飛的年代,他把自己研究出來的專利(IP)授權給智原,為當時的智原創造了二十億元營收。只不過,IC設計產業變化快速,影像壓縮技術做著做著,他開始思考如何將基礎影像延伸到其他領域,最後決定把研究焦點放在影像分析上。
郭峻因回憶,他當時觀察色列公司Mobileye,「我感覺ADAS很有機會,就把研究領域轉到影像分析。」發展ADAS技術五年後,更因為AI興起,他開始將AI導進嵌入式系統、晶片,做影像分析,順利提升辨識準確度一○至二○%。在台灣,郭峻因是相當早就將類神經網路應用放進嵌入式系統的學者,「而且還是放在車用。」業界人士觀察,整合類神經網路功能的晶片,具備低耗能效果,可取代原本耗電的圖形處理器(GPU),不僅省電,還能做到完整的影像辨識。
這套系統研究了一段時間後,郭峻因發現,如果不上、下游一條龍全包,恐怕無法有最好的綜效,「單靠IC晶片沒辦法產生影響力,還是得要連後段的軟體工具、圖資工具齊備,才有成果。」因此,他也同步開展標註系統、圖資、軟體模型等軟體研究,經過三年的資料蒐集與分析,他建置的資料庫已有九千萬筆圖資。也是因為這套豐富的圖資資料,更讓他的研究開始邁進AI自動標註系統。
AI自動標註系統可運用的領域,包括智慧工廠、智慧交通等,非常廣泛。特別在自駕車領域中,自駕車系統必須辨識交通路況,判斷出哪些是建築物、哪些是樹、哪些是行人,才能維持行車安全、減少交通事故。而郭峻因做出來的AI自動標註系統,速度較人工標記快上四十至兩百倍左右,大幅減少人工需求,「過去在實驗室,光是請工讀生標註,一年就要花費一百萬元,現在有了自動標註系統,相關花費有望大幅減少。」這套系統不僅效率更高,也更節省成本。
ADAS的用途極廣,除了應用於自駕車系統外,防撞、偏移警示也靠它發揮效能,而且愈來愈普及。正因如此,郭峻因團隊研發的ADAS技術,也陸續授權給不少台廠,積極搶攻一線車廠訂單。現在,郭峻因研發的AI自動標註技術,更受到科技大廠關注,緯創、聯發科、研華等,都陸續找他合作。
看準AI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廣泛,緯創今年十一月底與交大電機學院合作成立「緯創-交大嵌入式人工智慧研究中心」,雙方合作的第一個項目就聚焦智慧交通。事實上,不只是緯創而已,就連全球第二大手機晶片設計公司聯發科,也找上郭峻因團隊,一起探索車用雷達晶片。郭峻因同時也將AI自動標註系統的部分研究內容,技轉給全球工業電腦龍頭研華,運用在智慧工廠領域。
找來郭峻因擔任獨立董事的台灣辨識IC公司芯鼎科技董事長詹文雄說,「郭教授的研究屬於準量產型,若放到商業化應用,是很有可能在兩、三年內實現的。」不過技術要落地,除了產品以外,也需要資源支持,若能找到贊助對象,也將帶動郭峻因的研究,往前邁進一大步。但不管是AI晶片,還是AI自動標註系統,目前還沒有穩定的商業模式,前期投資也相當龐大。對此,郭峻因表示,因為自己研究切入得早,「我們光是做模組,就引起很多人對智慧交通的應用產生興趣。」隨著未來資金逐步到位,他談及自己的目標,就是研發的技術能夠逐步普及,大幅降低自駕車平台成本,「希望以後路口、車上,都有地方逐漸使用我們的技術。」